
台灣烏龜品種怎麼分?一次解答斑龜、食蛇龜、金龜、柴棺龜的辨識訣竅與常見疑問
揹著行囊走遍臺灣山林溪澗這麼多年,讓我著迷的不只是壯闊山景或湛藍海洋,常常是那些靜靜生活在角落的小生命。尤其是台灣特有種烏龜,牠們就像沉默的守護者,見證著這塊土地的變遷。說真的,台灣烏龜品種雖然種類不算爆炸多,但每一種都獨一無二,充滿了島嶼演化的奧秘。今天就來分享我這雙旅人眼睛看到的、查到的、親身感受到的這些珍貴本土龜。台灣烏龜品種的生存狀態,絕對是觀察臺灣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。
斑龜
這絕對是最常在台灣低海拔清澈溪流、池塘、湖泊甚至水田邊邂逅的老朋友了!斑龜,大家也叫它長尾龜或黑龜,堪稱是台灣烏龜品種裡頭的親善大使。牠們適應力真的很強,有時在市區公園的池塘裡,也能瞥見牠們曬太陽的悠閒身影。背甲顏色變化挺大的,從深棕到接近黑色都有,上面通常有三條不太明顯的縱稜。幼龜背甲邊緣還會帶點鋸齒狀,挺可愛的。我得說,牠們算是臺灣野外目前族群相對穩定、能見度較高的原生龜了(當然,人為捕捉壓力還是存在啦)。記得有次在宜蘭淺淺的灌溉溝渠旁,就看到好幾隻大大小小的斑龜疊在一起曬背,那畫面實在太療癒了。
壽命
在野外,斑龜活個二、三十年是很有可能的。如果環境好、食物充足、沒天敵(最大的天敵其實是人…)、也沒被車撞到(路殺是許多野生動物的夢魘),牠們的生命力確實很頑強。人工飼養下,紀錄顯示活過四十年的也大有人在!這提醒我們,若決定飼養,絕對是長達數十年的責任承諾。我曾聽一位養龜超過三十年的前輩說,他的斑龜從他年輕時陪伴到現在都當阿公了,那份羈絆真的很深。
分辨方法
要認出斑龜,重點看這幾點:
- 頭部條紋: 這是最關鍵的特徵!頭頸側邊有鮮明的黃色或黃綠色縱紋,通常每邊至少有三條以上,清晰可見。
- 四肢皮膚顏色: 四肢的皮膚是深灰色或橄欖綠色,上面常常點綴著比較細小的黃色斑點或紋路。
- 背甲: 成年後背甲通常比較光滑,幼龜的鋸齒邊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鈍、消失。背甲顏色偏深棕或黑色。
- 腹甲顏色與斑塊: 腹甲(龜板)是黃色或黃棕色的底,上面一定有像潑墨一樣的大塊黑斑,而且這些黑斑的形狀和大小,每隻龜都不同,成為獨一無二的「身分證」。這個特徵是和下面要講的食蛇龜做區分的重要依據(食蛇龜腹甲全黑或接近全黑)。
- 棲地偏好: 非常喜歡水,是標準的水棲龜類,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水裡或水邊。

食蛇龜
聽到「食蛇龜」這名字,總是讓人覺得牠很凶猛對吧?坦白說,這名字有點誤導。牠確實有強壯的顎部,但主要食物其實是蚯蚓、蝸牛、蛞蝓、昆蟲、果實、菇類、植物嫩葉等,吃蛇的機會應該是微乎其微(野外觀察紀錄也極少)。牠是台灣烏龜品種中唯一的「箱龜」類(Box Turtle),珍稀程度極高,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(CITES I)。為什麼叫箱龜?因為牠的腹甲有特殊鉸鏈構造,遇到危險時能像箱子一樣緊緊關閉起來,把頭、尾、四肢都縮進殼內保護,幾乎無懈可擊!這招實在太聰明。牠們偏好生活在低海拔山區邊緣、靠近水源的潮濕森林底層或竹林裡,是半水棲偏陸棲的龜種。每次在野外(非常幸運地)發現牠,心臟都會跳得特別快,因為知道遇到寶了。
壽命
和斑龜類似,食蛇龜也是長壽的物種。野外的個體推估壽命可達三、四十年以上。在人工圈養環境下,由於少了天敵和環境威脅,有紀錄甚至可以活超過五十年!這意味著,一隻食蛇龜見證臺灣山林變遷的時間,可能比我們許多人活著的時間還長。這份生命的韌性,讓牠們的保育更顯得刻不容緩。 每次想到野外族群因盜獵面臨的巨大壓力,就覺得很心痛。
分辨方法
食蛇龜的外型非常有特色,辨識度很高:
- 背甲輪廓: 背甲高聳隆起,形狀像個小丘陵或便當盒,中央有明顯的黃色脊稜(隆背)。
- 標誌性黃邊: 最顯眼、最不會認錯的特徵就是背甲邊緣有一圈鮮明的黃色或橙黃色邊框!這在臺灣原生龜中是獨一無二的。
- 頭部顏色: 頭部顏色從黃色、橄欖綠到棕色都有可能,但通常在眼睛後方會有一道寬寬的亮黃色條紋,延伸至頸部。有些個體的頭部甚至會呈現漂亮的橘黃色。
- 腹甲特徵: 腹甲(龜板)是全黑色的,或接近全黑色,只有邊緣可能有一點點淺色。這點跟斑龜佈滿黑色斑塊的黃色腹甲完全不同,是區分兩者的關鍵點。
- 鉸鏈結構: 雖然平常看不見,但牠是臺灣唯一擁有腹甲鉸鏈、能完全閉合的龜。
- 棲地類型: 偏好潮濕、落葉層厚的森林底層環境,雖然需要水源,但長時間待在水裡的情況比較少,更愛在陸地上活動覓食。

金龜
金龜,也有人叫它黃喉擬水龜或黃緣盒龜(容易混淆,不建議用)。在台灣烏龜品種的脈絡中,牠的身份有點複雜且有爭議。過去一度被認為是臺灣西部的原生種(相對於斑龜在東部),但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認為臺灣野外(特別是西部)現存的族群,極有可能是早年由中國大陸引進作為食用龜養殖後,因棄養或逃逸而「野化」的外來族群。真正的臺灣原生金龜族群是否存在?如果存在,規模有多大? 這些問題學界仍在研究探討中。即便如此,在臺灣某些低海拔水域,特別是西南部,確實有穩定繁殖的野生金龜族群。牠們的外觀和斑龜有點像,但仔細看絕對能區分。我有次在台南郊區的池塘邊,就拍到一隻曬太陽的金龜,當時還誤以為是斑龜,後來比對照片才發現是金龜,那黃色的喉部特徵真的很明顯。
壽命
金龜的壽命與牠的近親斑龜相仿。在合適的環境下,無論是野外或人工飼養,活個二、三十年是很普遍的。牠們也是生命力旺盛的龜種。這也提醒我們,不要因為一時興起而飼養,更絕對不能隨意野放寵物龜到自然環境中,這會對原生生態系造成難以預測的衝擊(金龜在臺灣的情況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)。
分辨方法
要區分金龜和斑龜,主要觀察以下特徵:
- 喉部顏色: 最關鍵的區別!金龜的喉部(下巴到脖子)是非常均勻且鮮明的黃色或橙黃色,沒有任何深色縱紋或斑點。這是牠名字「金龜」或「黃喉」的由來。(相比之下,斑龜頭側有明顯縱紋,喉部顏色較暗或有細斑)。
- 頭部條紋: 幾乎沒有像斑龜那樣清晰、連續的頭側黃色縱紋。金龜的頭部顏色通常比較單一,頂多有些細微的點狀或網狀紋路,縱向條紋非常不明顯或缺失。
- 背甲顏色與稜線: 背甲顏色通常比斑龜淺一些,偏向棕黃色或橄欖棕色。背甲中央的縱稜(脊稜)比斑龜更為明顯突出。
- 腹甲斑塊: 腹甲也是黃色底配黑色大斑塊,但常常觀察到金龜腹甲上的黑色斑塊面積更大,有時幾乎佔據了整個盾片,使得黃底看起來像是鑲嵌在黑色之中或呈現放射狀紋路(這點有變異,並非絕對,但常作為輔助判斷)。斑龜的腹甲黑斑相對是小塊分佈在黃底上。
- 棲地重疊: 牠們和斑龜一樣是水棲性強的龜類,常出現在相似的棲地環境(溪流、池塘、湖泊),這也是為什麼容易混淆。

柴棺龜
柴棺龜,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沉重,據說是因為牠的背甲形狀類似早期裝殮孩童的「柴棺」。牠和其他幾種水龜(斑龜、金龜)外型相似,過去分類學上也經歷過不少變動。現在學界確認牠是中國東南部(包括福建、廣東、海南島)的特有種。那麼,臺灣有柴棺龜嗎?答案是:曾經可能有,但現在野外幾乎可以說是不存在真正原生穩定的族群了。 臺灣過去(特別是日治時期或更早)文獻紀錄提到的「柴棺龜」,經過現代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檢驗,被認為絕大多數其實是金龜或斑龜。目前臺灣市面上或偶爾在野外發現的、符合柴棺龜形態特徵的個體,幾乎都是從中國大陸引進的個體(無論是作為寵物或食用龜)或其後代逸出的結果。牠並不被視為原生的台灣烏龜品種。不過,認識牠的特徵還是有必要的,因為在寵物市場或特定水域還是有機會見到。
壽命
柴棺龜的壽命同樣很長,估計在二、三十年以上。這類水龜的生命週期普遍較長。
分辨方法
柴棺龜的外觀特徵介於斑龜和金龜之間,但也有其獨特之處:
- 頭部條紋: 頭側具有黃色或淡黃色的縱紋,但這條紋通常比斑龜的細、顏色較淡且較不連續,有時呈現斷斷續續的點狀或短線狀。
- 喉部顏色: 喉部顏色不像金龜那樣是均勻鮮明的黃色,但也不像斑龜那樣深或有明顯斑點。柴棺龜的喉部通常是淺黃色或接近灰白色,比較乾淨。
- 背甲特徵: 背甲顏色通常為深棕色或紅棕色(這點是重要區別)。背甲中央的脊稜(縱稜)非常明顯且突出,常呈現亮眼的黃色或橙色,非常醒目!幼龜時背甲邊緣的鋸齒狀也相對明顯。
- 腹甲特徵: 腹甲是典型的黃底黑斑,黑斑的形態和大小介於斑龜與金龜之間。
- 連甲橋斑紋: 連接背甲和腹甲的「甲橋」部位,柴棺龜通常會有相對清晰、大塊的黑色斑點或短條紋。這點有時可作為輔助辨識(斑龜和金龜甲橋的斑點通常較小或較模糊)。

台灣原生龜類生存現狀與挑戰
講了這幾種龜,心情其實有點複雜。作為一個愛往野外跑的人,我親身體驗到這些台灣烏龜品種面臨的困境有多嚴峻。斑龜雖是相對常見的,但別誤會,牠的野外族群絕對也在承受壓力。而食蛇龜的處境,只能用「危急」來形容。
- 最大的威脅是什麼? 我認為首推 「非法盜獵」。食蛇龜因為其稀有性、獨特閉殼能力和藥用(或迷信)傳聞,在黑市上的價格高得嚇人。盜獵者為了抓龜,手法極其粗暴殘忍,甚至設置陷阱、放狗追捕。這幾年保育團體和巡山員的努力下,雖然查獲不少案件,但龐大的利益誘惑下,盜獵行為仍然猖獗。每次聽到查獲走私的新聞,看到那些被塞在狹小空間、奄奄一息的龜群,心裡都像被揪住一樣難受。
- 棲地破壞是另一把懸在頭上的刀。低海拔的開發、水污染(工廠廢水、農藥)、濕地填平、河川水泥化,都在不斷縮減牠們的家園。斑龜和金龜賴以生存的水域一旦變得污濁不堪,牠們要如何生存繁衍?食蛇龜需要的潮濕森林環境,也隨著山坡地開發、農墾而逐漸消失。高速公路、產業道路的開通,更帶來了可怕的 「路殺」 問題。我曾在山區產業道路旁,親眼看到一隻剛被車碾過的食蛇龜,那個畫面至今難忘。龜類移動速度慢,穿越馬路對牠們來說簡直是賭上性命的旅程。
- 還有 「外來種入侵」 的問題。紅耳龜(巴西龜)就是最明顯、也最氾濫的例子。牠們被大量棄養在水域中,憑藉著強大的適應力和繁殖力,搶奪原生龜的食物和曬背空間,甚至可能傳播疾病。在許多平地公園的水池,看到的幾乎清一色是巴西龜,原生斑龜反而變得罕見了。這難道不是我們人類造成的生態悲劇嗎?
- 保育工作刻不容緩。政府劃設保護區、加強取締盜獵走私、推動棲地復育,都是必要的作為。但更重要的是 「公眾教育」 。讓更多人認識、了解並喜愛這些台灣烏龜品種的美好與珍貴,明白牠們在生態系中的角色,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非法捕捉和棄養行為。保育團體的巡守、救傷、野放工作,也需要更多民眾的支持。

台灣原生龜類比較總表
為了讓大家更清楚這幾種龜的分別,我整理了一份詳細的比較表。這份表格融合了我查閱文獻資料和在野外、水族館觀察的心得:
特徵項目 | 斑龜 | 食蛇龜 | 金龜 | 柴棺龜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分類地位 | 台灣原生種 | 台灣原生特有種 (保育類 CITES I) | 台灣西部族群多為外來野化 | 非台灣原生種 |
棲習性 | 高度水棲 | 半水棲偏陸棲 (森林底層) | 高度水棲 | 高度水棲 |
背甲特徵 | 深棕至黑褐,三稜幼時明顯後趨平緩 | 高拱隆背,黃色鮮明外緣 | 棕黃/橄欖棕,中央脊稜明顯 | 深棕/紅棕,中央脊稜鮮明且常呈黃橙色 |
頭部特徵 | 頭側有清晰黃/黃綠縱紋 (至少3條) | 眼後有寬黃帶,頭色多變(黃/橄欖/棕) | 無顯著縱紋,喉部均勻鮮亮黃或橙黃 | 頭側有細淡黃縱紋(常不連續),喉部淺黃/灰白 |
腹甲特徵 | 黃底有大塊不規則黑斑 | 全黑或近全黑 | 黃底有大塊黑斑,常面積大 | 黃底黑斑 |
閉殼能力 | 無法完全閉合 | 可完全閉合 (鉸鏈腹甲) | 無法完全閉合 | 無法完全閉合 |
保育狀況 | 非保育類,野外相對常見但受盜獵與棲地破壞壓力 | 瀕臨絕種保育類 (CITES I),盜獵壓力極大 | 非保育類 (原生性存疑) | 非台灣原生種 |
旅人真心話:我們能為台灣烏龜做什麼?
跑了這麼多地方,看過龜們在自然狀態下的自在,也看過牠們在困境中的掙扎。作為一個個體,力量很小,但還是有些事是我們可以做的:
- 拒絕購買、飼養保育類龜種: 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沒有買賣,就沒有殺害。食蛇龜、材棺龜(若為野生)等保育類龜,絕對絕對不能碰。購買合法來源的寵物龜(如人工繁殖的斑龜)前,也請務必三思長達數十年的照顧責任。
- 絕不棄養寵物龜: 無論是巴西龜或是其他龜種,棄養到野外不僅殘忍,更是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。棄養龜可能無法適應野外競爭而死亡,也可能擠壓原生龜的生存空間、雜交污染基因庫或帶來疾病。請負起責任,為寵物龜找到合適的收容處所。
- 野外觀察請遠觀: 在野外幸運遇到烏龜(特別是稀有的食蛇龜),請克制住觸摸、捕捉、驚擾牠們的衝動。安靜地觀察、拍照(記得關閉閃光燈!),不打擾就是最好的保護。那份靜靜欣賞的美好,遠比抓在手裡的短暫滿足來得珍貴長久。
- 支持保育團體: 有很多組織(如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等)在第一線進行巡守、反盜獵、救傷、棲地保育和公眾教育工作。他們的資源常常很有限,需要大家以捐款、志工服務或關注議題等方式來支持。我偶爾也會捐點小錢,雖然不多,但希望能盡點心力。
- 傳遞正確知識: 分享你所知道的關於台灣烏龜品種的知識,破除迷信(比如食蛇龜能治癌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),讓更多人了解牠們面臨的威脅和保育的重要性。教育是改變的起點。

Q&A:關於台灣烏龜品種的常見疑問
Q1: 在野外看到烏龜,怎麼知道是不是保育類的食蛇龜?
A:最簡單、最不會錯的方法就是看背甲邊緣!如果背甲有一圈非常醒目、鮮豔的黃色或橙黃色邊框,那幾乎可以肯定是食蛇龜(這是牠獨一無二的特徵)。再看腹甲是不是全黑的?如果是,那就更確定了。請絕對不要觸碰或捕捉牠,安靜觀察或拍照(關閃光燈)就好,並可考慮通報當地主管機關(如林務局)或保育團體記錄位置(若發現地點敏感,具體位置請保密以防盜獵)。
Q2: 台灣哪裡還能比較有機會看到野生斑龜?
A:相對於其他龜種,斑龜在臺灣的分布還算廣。乾淨的低海拔溪流中下游、灌溉溝渠、池塘、埤塘、湖泊(如日月潭周邊較自然的岸邊)或部分水田區域,都比較有機會發現牠們的蹤跡。重點是水質要相對清澈、有可供曬太陽的礁石或枯木。國家公園或保護區內的水域,族群通常比較穩定(例如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某些水域、墾丁的天然池塘)。避開污染嚴重或遊客過於密集的地方機會較大。
Q3: 想養烏龜,只考慮台灣原生龜種,斑龜適合新手嗎?需要注意什麼?
A:斑龜確實是相對強健、適應力較好的龜種,常被推薦給新手。但請務必注意:
- 來源合法: 購買時一定要確認來源是合法的人工繁殖場,並索取證明。拒絕購買來路不明、可能是野捕的個體。
- 空間巨大: 龜長得比你想的快!幼龜時的小缸,很快就不夠用。需要準備足夠大的水族箱(長度至少是龜甲長的5-7倍以上)或池塘環境,並提供乾淨過濾的水、上岸曬背的區域(配備加溫燈和UVB燈模擬陽光)、以及躲藏處。設備費用和電費不便宜。
- 飲食均衡: 牠們是雜食偏肉食性。不能只餵單一飼料,需要提供多樣化食物,如:優質水龜飼料、去殼活蝦/溪蝦(冷凍的也可)、水生昆蟲(麵包蟲、蟋蟀)、小魚(朱文錦、黑殼蝦)、偶爾可餵食洗淨切碎的水生植物或蔬菜(如浮萍、水芙蓉、地瓜葉)。務必注意營養均衡。
- 長期承諾: 再次強調,牠們可以活二、三十年,甚至更長!飼養前請嚴肅思考自己未來數十年是否有能力、空間和意願照顧牠們?養龜絕對不是買個玩具那麼簡單。 我見過太多因為搬家、結婚生子、嫌麻煩而想棄養的案例,實在很讓人難過。
- 醫療需求: 龜也會生病(如爛殼、呼吸道感染、寄生蟲),需要有專業的爬蟲獸醫資源。這點在臺灣某些區域可能比較缺乏,飼養前最好先確認所在縣市有沒有能看龜的獸醫。
延伸閱讀
- 常見寵物龜品種大全
-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-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(查詢最新保育等級)
-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 (了解在地保育行動與資訊)
-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(相關研究成果與資料)
我是王先生,一個住在墾丁的潛水教練。其實我不太喜歡寫自我介紹,總覺得有點彆扭。但既然開了這個部落格,總得讓大家知道我是誰。
第一次潛水是在大學畢業那年,朋友拉我去綠島玩。那時候根本不會游泳,硬著頭皮下水,結果被海水嗆得半死。現在想想還真蠢,連基本技巧都不會就敢下去。那次之後反而激起我的興趣,開始認真學潛水。
後來考到教練證照,在墾丁待了快十年。看過太多人把潛水想得太浪漫,其實這工作沒那麼美好。有時候水很濁,什麼都看不見;有時候遇到颱風,整個月都沒收入。最討厭的是那些不遵守規則的遊客,總以為付錢就是大爺。
不過海底世界確實迷人。記得有次在後壁湖遇到一隻大海龜,牠就那樣靜靜地看著我,我們對視了快五分鐘。那種感覺很難形容,就像兩個不同世界的生命突然有了交集。
寫這個部落格是想記錄這些年看到的東西。我不會講什麼大道理,就是分享些真實經歷。有時候寫得很隨興,想到什麼寫什麼。潛水這行當教會我,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,與其想太多,不如直接跳下去。
最近發現墾丁的珊瑚越來越少,心裡挺難受的。以前隨處可見的魚群,現在要游很遠才看得到。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開始寫作,總得留下點什麼,證明這些美麗的東西曾經存在過。
如果你也喜歡潛水,或是對海底世界好奇,歡迎常來看看。我不敢說自己多專業,但至少說的都是真話。對了,別問我哪裡潛點最棒,這問題太難回答。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故事,重點是你用什麼心情去看。
Calendar
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六 | 日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2 | 3 | ||||
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
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16 | 17 |
18 | 19 | 20 | 21 | 22 | 23 | 24 |
25 | 26 | 27 | 28 | 29 | 30 | 31 |
發佈留言